丹麥人為什么不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
在丹麥西部日德蘭半島上,農場主延森站在他的有機豬養殖場里
文/陸亞男
編輯/劉娟娟
在丹麥,人們很少會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我在丹麥訪學期間,發現超市里有一種混合沙拉蔬菜包,就是各種新鮮葉類蔬菜清洗切好后混合在一起,用于制做蔬菜沙拉。我買回來后,經常洗一洗拌上沙拉醬就直接吃了,非常省事方便。偶然有一次我發現,這些蔬菜,身邊的丹麥人根本就不洗,打開直接吃。不僅是蔬菜,包括超市出售的切割好的牛排、豬排,他們也是撕開包裝直接扔進鍋里。
我很好奇,問他們:“不洗不覺得臟嗎?”他們對我的問題也同樣好奇:“包裝上已經標明這些都是洗凈的,為什么還要再洗呢?”
這種觀念上的巨大差異,讓我對丹麥的食品安全管理產生了興趣——究竟什么原因讓他們如此信賴食品安全,從不懷疑呢?因為我的工作是食品相關領域,所以特別留心觀察了很長一段時間,總結出以下原因。
丹麥從食品生產源頭上就很重視質量控制。以丹麥最為自豪的養豬業為例,丹麥雖然人口只有500多萬,卻有2500多萬頭豬,是世界上豬肉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即便數量如此龐大,根據丹麥的動物福利法,這些豬也有著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充足的活動空間。
我曾在丹麥西部日德蘭半島的路邊看到一大片圍起來的草地,草地上相隔不遠就有一個地堡一樣的小房子,彼此互不相連,但排列得整整齊齊,就像迷你版的別墅群。當地人告訴我,這是丹麥的養豬場,每個小房子里有一頭母豬帶著一窩小豬,房子的間距有嚴格規定,確保每頭豬都有充足的空間活動。在這種環境里生長的豬,從源頭上就保證了身體健康,不會感染因空間狹窄、環境惡劣而導致的疾病。
高度自動化的生產降低了人為污染風險。丹麥人口少,人工費用高,倒逼丹麥的食品生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無論是蔬菜的種植收割加工還是肉禽的養殖屠宰分割,能用機器的都用機器。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最大程度避免了手面接觸等造成的人為食品污染風險。高度自動化的加工流水線,也有利于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潔凈度,實現無菌生產。
高科技的加持。這里說的高科技,是實實在在保障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高新技術。舉我訪學的丹麥技術大學的例子,這所大學是在整個歐洲都享有盛譽的理工科大學,它和丹麥各行各業的生產企業都有著深厚的淵源,研發的技術既有高科技加持,又能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實用接地氣。比如,丹麥技術大學和丹麥著名的海鮮企業皇家格陵蘭公司合作開發了一個水產品中細菌生長的預測模型,可以綜合分析12種環境因素對煙熏三文魚等水產品中細菌生長的影響,從而精準預測這些水產品的保質期,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嚴格的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丹麥建立了完整、系統的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以雞蛋為例,2017年,歐洲部分國家爆出雞蛋被殺蟲劑污染的事件,丹麥管理部門分析認為,丹麥養殖場從不使用這種殺蟲劑,如果有污染,也只會存在于進口雞蛋中,于是立刻聯系當地的主要食品連鎖零售商,查找可能來自于污染農場的雞蛋,最后終于在丹麥的一個面包店里找到了當天剛剛送到的40個被污染的雞蛋。有一說一,丹麥人平時做事按部就班、慢條斯理,但涉及到食品安全,效率就不一樣了。
正是從源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質量保證體系,使得丹麥人對本國的食品質量安全充滿信心。事實上,丹麥是世界上食品質量安全情況最好的國家之一,在歐盟國家中也很突出。2016年的一個隨機調查顯示,產自丹麥的蔬菜中有27%發現農藥殘留,而產自歐盟其他國家的蔬菜有55%檢驗出農藥殘留;同樣地,產自丹麥的水果有45%檢出農藥殘留,來自歐盟其他國家的水果為72%,非歐盟水果則達到了74%。當然,不用聽到農藥殘留就害怕,因為調查結果顯示這些農藥殘留均未超標,也就是說,食用仍是安全的。
良好的用工環境。丹麥有嚴格的勞動保護法,非常重視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工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很強。如果工作環境臟亂差,污水橫流、蚊蠅亂飛、異味刺鼻,不用等別人檢查,員工自己就會罷工、投訴,逼迫老板改善生產條件。
最后要說的是丹麥的社會氛圍。與其他北歐國家的人類似,丹麥人表面上性格冷淡、邊界感很強,也不太關心別人如何評價,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人口少,生活變化也小,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熟人”社會。很多人一輩子的朋友圈在幼兒園和小學時期就確立了,生活圈和社交圈都比較固定。一個村子里的面包店很可能是爺爺傳給父親,父親又傳給孫子,很多國際知名的公司也是代代相傳的家族企業。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一個人的社會信譽一旦“破產”,很可能一輩子都翻不了身,這讓他們非常珍視自己的信譽,不會輕易做出違法違規有損自己社會形象的事。這些,大概給了丹麥人對本國食品安全有信心的底氣吧。
?。ㄗ髡呦抵袊a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