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頭一腦”
文/桂濤
編輯/胡艷芬
前陣子回南京,正趕上吃野菜的季節。特別是“七頭一腦”上市,南京人從小吃到老、根本不當回事兒的家常菜,卻是許多外地老饕心心念念的飯桌頂流,特意趕來嘗一口鮮。
“七頭一腦”,是8種江南路邊常見的野菜。“頭”,指的是植物嫩莖葉的新生部位,是最鮮嫩的那口。“七頭”分別指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一腦”是菊花腦。其中,菊花腦、枸杞頭、馬蘭頭3種最被南京人喜愛的野菜還被奉為“金陵三草”。
南京人愛吃的野菜當然遠不止“七頭一腦”。蘆蒿、馬齒莧、蒲公英,都是飯桌上的常客。大多數野菜只需薄油清炒,要不就成湯入餡,吃的就是那滿口春意。
南京人嗜食野菜。有人考證,南京人愛吃素的歷史要追溯到六朝時佛教在南京興起,到南朝梁武帝時,素食之風席卷寺廟、宮廷和民間。當時,野菜就已經在煙雨江南成為時尚。
在一些外地人看來,南京人土,野菜難登大雅之堂。舊時人說:“南京人不識好,一口白飯一口草。”《紅樓夢》就提到,寶釵和探春要吃“油鹽炒枸杞芽兒”,晴雯要吃“少擱油”的面筋炒蘆蒿。陸游《食薺三首》中有“春來薺美忽忘歸”,透露出他是個薺菜愛好者。大俗如何不是大雅?
小時候,家里人斬一個鹽水鴨前脯,一碗清炒馬蘭頭,麻油拌野蒜,一碗菊花腦蛋花湯,再配一碗白米飯,回想起來,比現在米其林星級餐廳的菜都香。
老南京人吃野菜講究要自己挖,挖來的野菜比菜場里買來的野菜更有“野味兒”。那仿佛是一種儀式,紀念的是人與自然的重新親近。
童年記憶中,每年開春,總能看見三三兩兩的南京人帶著鏟子和塑料袋,蹲在馬路邊、公園里埋頭挖野菜。
城東紫金山,物種豐富,是南京的“綠肺”,也是許多南京人挖野菜的首選地。有人說,南京人的胃里有一座紫金山。據說從前有段時間,挖野菜導致紫金山難存水土,一下大雨就要沖下大量的土,紫金山竟然因此“變瘦”了。
報紙上和各種傳說中,也總能聽到挖野菜帶來的災難:“某某在城墻上挖小蒜,不慎掉落,要了性命”“某某挖野菜,手上被不知名的蟲子咬了一口,結果腫痛難消,最終不得不截肢”。現在想想,這些很可能是挖野菜的人編造出來的,目的是嚇退其他人,自己好壟斷那漫山遍野的翠綠。
對爸媽來說,饑荒年代,野菜能果腹、救命,太平日子里,則能清熱、去火、利濕、明目。而對我來說,跟爸媽一起挖野菜,更多是享受忙碌工作之余的閑情野趣。
用現在時尚的話說,挖野菜是“從大自然獲取食材”“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陽光下,春風中,將一棵棵帶著露珠清新、泥土芳香的植物,從肥沃的土地“請”入囊中,分類、擇凈、清洗、烹調,制成一盤盤適口的佳肴。只要不過量、不過分,這就是人類擁抱自然、享受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范例。